1网络股票配资平台
2003年10月19日,陪伴杨振宁走过了53年婚姻生活的原配夫人杜致礼因病去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悲痛。那时,他们的子女都已成家立业,独立生活,杨振宁瞬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鳏夫”。
2003年底,杨振宁决定离开长期生活的美国,搬到了清华大学,从此开始了一个人孤寂且凄凉的生活。虽然白天有一位女士帮忙处理日常家务,但对杨振宁来说,孤独的感受却是前所未有的深刻和复杂。
2
2004年初,杨振宁来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到了2月份,他收到了一张从广州寄来的贺年卡,寄卡人正是翁帆。
杨振宁和翁帆的初次相识可以追溯到将近十年前的1995年。那年8月,汕头大学举办了一场海外华人物理学大会,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人均出席。汕头大学为每位学者安排了专门的学生接待,翁帆正是杨振宁夫妇的接待生。
几天的相处下来,夫妻俩对翁帆产生了好感,此后双方也偶尔保持书信联系。后来,杨振宁根据贺卡上留下的电话号码,主动给翁帆打电话,二人逐渐开始了交往。翁帆后来曾专程到香港看望杨振宁,杨还亲自剪辑了一段自己过去生活和家庭的影片给她观看。
展开剩余86%3
杨振宁1945年23岁时前往美国,此后在那里生活了整整58年。尽管家族都是华人,但他的家庭生活方式极具西方色彩。
他的两个儿子杨光诺、杨光宇和女儿杨又礼,连同两个外孙,全部在美国出生、成长、求学,生活环境纯粹是美国文化,他们甚至不懂中文。
因此,杨振宁常开玩笑说,自己和太太杜致礼算是半个外国人,而子女们则完全是外国人。
而2004年翁帆联系杨振宁时,正攻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翻译硕士,英语水平极佳,和杨振宁的交流毫无障碍。
4
2004年11月,杨振宁向极少数亲友通过电子邮件宣布了他与翁帆订婚的消息。
这封对他们俩意义非凡的邮件写道:
“这是封重要的信,介绍我的未婚妻,名叫翁帆,朋友们都叫她帆帆,我也这样称呼她。我们在2004年11月5日订婚。
翁帆今年28岁,出生于广东潮州。1995年夏天,我和致礼去汕头大学参加国际物理学家会议时遇见了她。那次会议上有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出席,学校安排了学生做接待,翁帆是我们的接待生,当时她还只是大一新生。
这真是上天的安排。致礼和我立刻喜欢她,她漂亮、活泼、体贴且没有心机,是英文系学生,英语说得非常好。离开汕头后,我们偶尔保持联系。
她大学毕业后结婚,后来离婚。几年前进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攻读翻译硕士,很快就要毕业。
命运安排,她今年2月寄了封短信给我们,信寄到纽约石溪校区,后转到我在香港,因此我们这几个月才慢慢熟悉起来。
我发现她虽成熟,但依然保持着九年前我们特别欣赏的那份真诚。
我写了一首诗赞美她,其中写道:
‘没有心机而又体贴,
勇敢好奇且灵巧,
生机勃勃又俏皮,
永远青春!’
青春不仅与年龄有关,更与精神有关。翁帆既成熟又年轻,我相信你们都会喜欢她。
虽然我已年迈,精神依然年轻,这也许是她喜欢我的原因之一。
我们都清楚年龄差距很大,但相信我们会以各种方式共同奉献我们的结合。
亲人们都祝福我们。
请读这段话,表达了我对她在我生命中角色的感受:
‘噢,甜蜜的天使,
你真是上帝赐予的最后礼物,
给我的老去灵魂,
带来了重返青春的喜悦……’
我知道我们之间有54岁的年龄差,但我已做好心理准备面对各种议论。”
5
杨振宁和翁帆结婚后,生活中有了伴侣的陪伴与照料。
他大部分时间在清华大学教书和演讲,偶尔会住在香港中文大学,出席邵逸夫奖颁奖典礼,还会前往新加坡访问、以及赴日本和欧洲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无论去哪里,翁帆总是陪伴左右。
2006年3月,夫妻二人首次一起回到美国,住进杨振宁曾在纽约大学石溪校区的老家。在那里,翁帆逐一与杨振宁在美国的家人见面。
实际上,杨振宁的两个儿子早在此之前就已在北京和香港与翁帆见过面,而杨振宁的弟弟和妹妹也曾到北京与翁帆相见。
那次回美,杨振宁还特别带翁帆去蒙大拿州,探望在那里做医生的女儿杨又礼,并在女儿家小住了一段时间。
6
时至今日,翁帆和杨振宁已携手走过近20年,杨振宁对她的依赖与日俱增。
过去十多年里,杨振宁曾多次遭遇严重疾病,如果没有翁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情感支持,难以想象他能否顺利渡过难关。
其中一次是大面积细菌感染,发现和治疗都有所延误,杨振宁高烧达40度连续超过三天。病情危急时,时任国务院总理刘延东专程前往医院探望。翁帆始终守护在旁,寸步不离。杨振宁后来回忆说,当时感觉灵魂似乎正一点点脱离身体,正当此时,翁帆喊着“达令!达令!”似乎将他的灵魂叫回体内,最终在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治疗和翁帆的悉心照料下康复。
还有一次,他病情严重,社会传出即将去世的谣言,翁帆紧急将他送入解放军301医院治疗,始终陪伴左右。无论是繁杂的医疗手续,治疗方案的讨论,还是日常生活的点滴照顾,她都亲力亲为,经常忙到深夜却顾不上吃饭。
7
杨振宁是幸运的,因为晚年能与翁帆重建家庭。
爱人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为他带来了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境,使他能够继续投身于热爱的科学研究与教学事业。
杨振宁原配夫人杜致礼的妹妹杜致廉曾对翁帆表达感激之情,她说:“大姐生前常说,自己走后希望有人能照顾杨先生,但她和子女都实在无法做到。现在翁帆给了杨先生一个幸福的晚年,这份关怀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作为家人,我们只有感激。”
早在结婚之初,杨振宁接受采访时曾坦言:
“一个人到了八十多岁,不免想到生命有限。和一个年轻人结婚,深刻体会到这段婚姻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我的生命。如果没有和翁帆结婚,我会觉得三四十年后的事和我无关;而现在,我知道三十年后的事情会通过翁帆的生命和我紧密相连网络股票配资平台,这种感觉对我有很大影响。”
发布于:天津市网信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